央廣網北京2月15日消息 據經濟之聲《央廣財經評論》報道,新年伊始,新能源汽車交出了一份慘淡的成績單,2017年1月產銷量呈“斷崖式”下滑: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6889輛和5682輛,比上年同期分別下降69.1%和74.4%。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同比分別下降63.8%和67.8%;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同比分別下降83.2%和89.5%。另外數據顯示,1月多個車企的多款新能源汽車出現銷量為零的尷尬現象,其中不乏吉利、江淮等新能源汽車重要的貢獻企業。
考慮到1月份春節假期因素的影響,汽車產銷量總體下滑可以理解,但是相比傳統燃油汽車銷量下降1.1%,新能源汽車的下滑有點慘不忍睹。去年12月30號,四部委聯合發布《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》,從補貼門檻、補貼方式、補貼金額、騙補懲罰等四個方面給與了嚴格的規定,在補貼金額方面,不但國家補貼在2016年的基礎上退坡20%,還規定了地方補貼不能超過國家補貼的一半;另外,今年開始新能源車型準入門檻將提高,政策提升了電池能量密度、車輛穩定性、百公里能量消耗等要求,1月初中機車輛技術服務中心發布通知,明確提出去年發布的1到5批新能源車推廣目錄要重新審核。
這些讓2017年的新能源汽車面臨嚴峻考驗。不過也有分析認為,長期來看,新能源汽車今年仍將有突出表現。也有新能源汽車廠商表示,可以通過控制成本、調整價格,部分抵消補貼下降帶來的影響。而且慘淡的成績似乎并沒有阻擋市場的投資熱情,雖然今天新能源汽車板塊指數略有下跌,但是2月以來整體上行的態勢并沒有改變。此外,多家機構對今年汽車的銷量增長保持樂觀態度,認為1月份的數據受特殊因素影響,2月份汽車銷量將有望轉正,自主品牌的車企產品競爭力將持續提升。
除了補貼減少和準入門檻提高等因素的影響,新能源汽車自身的發展還有哪些問題值得關注?2017中國新能源汽車路在何方?車質網傳播副總裁張炤虎就相關話題做出分析解讀。
張炤虎:“新能源汽車1月份的產銷量出現了‘斷崖式’的下降,這其中大概有三個因素。第一,新能源汽車只有上了推介目錄才有可能獲得銷售、生產的資質。但是去年年底很多廠家遞交上去之后,今年1月7日突然通知,這個目錄不能用了,1-5批要重新審批,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廠家推新品的積極性。同時,對于車輛的正常上市造成了一定的影響,一定程度上重新審批的時間在也耽誤了。
第二是財稅政策的補貼大面積退坡,導致‘大浪淘沙’。很多企業,很多車型是沖著補貼去的,補貼退坡后就沒有了錢掙,現在處于一種‘裸泳’狀態,很多企業不生產了,包括吉利、江淮的個別車型都是這個問題。
第三是市場,雖然市場接收度有所提高,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去年有所增長,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新問題。比如車輛的安全性、經濟性,特別是電池使用壽命的衰減要比以前預想的突出。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家選購新能源汽車的積極性;技術、管理、基礎建設方面的瓶頸也影響了產銷量的下降。當然,1月份有春節因素,但主要是上述三個因素。
雖然投資很熱,但是投資有一定的延遲性,前期的投資投進去了,還沒有落實,現在讓其割肉出倉也不太現實。隨著樂視危機的發酵,特別是整體今年經濟形勢預判的不樂觀,加之工信部準入門檻的提高,風險投資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熱情可能會再減弱,估計到下半年這種投資熱就會逐漸消減,特別是B輪以及投資A輪基本要絕跡。
這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雖然純電動車、插電式混合動力都下降了50%以上,但是普通的混合動力車反而增長了53%。這說明,大家已經認同這種普通的混合動力車,它不用充電,就像普通的汽油車一樣開,還有純電模式省油能夠達到30%,我認為會受到市場的追捧。但從發展方向上來看,因為很多普通混合動力車是合資品牌,特別是日系品牌比較多,出于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扶持角度,不太可能讓普通混合動力車成為方向,加上它本身也是一個過渡的產品,未來是發展成純電動還是氫燃料電池車,這都存在一個研判的過程,隨著時間的推進它的優勢也會慢慢消減。
所以整體來看,新能源車要想進一步發展,恐怕還需要在技術瓶頸、企業積極性性上,在政策標準的發展上需要去做很多工作。對于未來我還是看好的,但是今年恐怕要過一段比較慘的日子。
技術瓶頸的突破方向主要在電池壽命的延長上。以雅迪為主的磷酸鐵鋰電池現在看有一定的問題,新的技術是否能夠讓電池迅速衰減的弊病得以解決,這方面還有待突破。另外,財稅補貼下去了,那么市場的追捧能否跟上,這還需要時間判斷,我覺得在一年之內,這些問題得到解決的可能性不大。從技術積累方面看,目前像上汽、比亞迪、奇瑞有一定的技術積累,北汽新能源也在發力。所以這幾家企業還是值得關注,就看誰先拿出解決電池壽命的技術,還有三大部件當中的CPU,即電控系統,誰先能取得這些技術上的突破,再加上基礎設施的支持,這個企業就能夠率先走出目前的困境。”